[U18慎入]变态杀人者(连环杀手)的世界——世界这般绝望,我们这般希望[4]



世界这般绝望,我们这般希望[4]
——影史几大禁片及部分暗黑电影观后


5、变态杀人者(连环杀手)的世界

在欲望的驱动下,除了金钱和肉体,精神上的驱动则更容易导致变异的发生。所以,作为一个更加有迹可寻的主题,变态杀手的电影似乎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并且往往被视作心理学的实践电影。这一类主题的电影往往更加注重心理转换的过程演化,并且很少遭禁。变态杀人(连环杀手)主题的电影绝对是暗黑电影一个不可或缺的分支,他从直接角度反映了因为社会生活环境等原因而造成的心理扭曲。
相对于上面两个章节所说的现实绝望和情欲成人体裁,我实际上更加欣赏这一类的表现形式。其通过情节场面的过渡和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出复杂的心理过程和紧张刺激的悬念,这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艺术过程。
第一次让我印象比较深的这一类电影毫无疑问,应该是黄秋生的《八仙饭店——人肉叉烧包》。那个在深夜碎尸加工人肉的饭店老板,成了我们每次吃肉包时或有或无的颤粟。深知,要不是由于黄秋生本人后来丰富的戏路,在他的影帝级的演绎下,我一度将它的那个带着眼镜的穿着工作褂子的形象当成了变态杀人犯的代表。只是,尽管影片尺度把握得很到位,但还是略显遗憾,该片并没有带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变态杀手的境界中去,对于这种平凡而又不起眼的人的人性转换,也没有给出足够的文化关注。倒是片子后半段对黄秋生的虐待,到时我略略想起了促使这个包子店老板坏到极致的某些间接原因。


因此,我更喜欢《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和《七宗罪(Se7en)》。
前者毋庸置疑,绝对是不得不看的几大经典电影之一,而最让我有时稍显难过的事,我实在是很喜欢那个高智商的变态医生汉尼拔。能把一个变态的可怕的恐怖的人塑造得如此可爱,这倒也是美国文化的特有产物——矛盾的可见性——开放包容而又充满了文化和道德的歧视。片中风度翩翩的安东尼•霍普金斯(不得不承认,他的眼睛实在很迷人,特别是透过监狱的铁隔珊看你的时候)在狰狞杀人时给人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相当的让人振奋(这个该死的导演,是不是成心在讽刺和愚弄观众们的阴暗心理),这让我想起了续集中汉尼拔医生打开那个警察的头盖骨煎炸脑髓的过程,形态优雅而又充满了血腥的气氛——但是至少,他比传说中敲开猴子的头盖骨吃新鲜猴脑要好看多了——可怜的人类,是否天生就是一种极度沉溺于残杀尤其是自相残杀的动物?(由于该片的过于成功,使我对霍普金斯的角色性格改变一度难以适应,以至于在看《本能反应(Instinct)》的时候,总觉得这个家伙是个变态,没想到到了最后,所有的人都成了变态,只有他一个人清醒——好一部环保生态题材的电影。)
本片唯一让我看后稍显不满的就是,由于男女主角霍普金斯和朱迪•福斯特太过精彩的发挥,使得杀手野牛并没有成为影片刻画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只不过成为了连接影片情节的悬念需要。虽然他的杀人方式、杀人目的和破案、解案的过程也为影评家津津乐道,甚至成为后来者的样板,可全篇始终让人觉得心中丢失了某些这类电影应有的下坠感和沉重感。
顺被提一下,既然说到朱迪•福斯特,大概还有必要提一下《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和肯尼迪总统的被刺。《出租车司机》关于本人认为这应该也是一部暗黑电影,特别是那个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为世所弃也为自己所弃的经典角色。而肯尼迪的被杀后来也被拍成了电影《刺杀肯尼迪(JFK Directors Cut)》,按照我的观点,也应该被归入暗黑范畴(不知道美国人愿不愿意),但绝对也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心理的写照。——关于朱迪•福斯特的两条相关消息都如此黑暗,难怪每次看见这个奥斯卡影后,都有点五体投地的感觉(其中大概中有50%是因为佩服而伏倒)。


变态杀手们杀人的方式总是这类电影比较引人关注的问题,也是最大的看点。但是我认为这类电影更重要的应该是探讨人类的行为方式的形成和源由——似乎有点追溯到弗洛伊德的意味,但不得不说,美国人在玩弄极致和寻找解构思路这个方面,一直做得很有创意。
《七宗罪》就是一部涉及宗教的连环杀手电影。而他的杀人的方式则是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逼着人生生“撑”死、将人长期固定活活“懒”死,让人准确割下自己身上一块重量相应的肉(类似2005年香港的《瘦身》中的杀人方式,本人觉得竟有点可以模仿《七宗罪》的意味)……这些极富创意的杀人方式,我除了佩服大卫•芬奇的想象力之外,对于人类历史上的诸多花样繁多的刑罚种类,也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虽然有布拉德•皮特和摩根•弗里曼压阵,但我认为最出彩的还是凯文•斯帕西——尽管他的出场时间并不长。这个将《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演得让我们大呼上当的演员,仅仅用了十来分钟就将所有的观众又一次愚弄了一番,让人不由得感叹整部片子(确切说应该是整个连环杀人过程)构思的完美和经典。影片到了最后,对于天主教义的探讨已经变得没有多大意义,他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在背后则更多的揭示出了暴力和犯罪的缘由竟然可以是完全出于自身以外(此处略带狭义)。片中也未曾明确提到过杀手制造七宗罪的前因后果,但正是这种留有余地的方式,却比已经落入俗套的年少阴影父母虐待之类的片子要好(当然专门探讨这类东西的片子也有不少经典,如《洛丽塔(Lolita)》和《钢琴教师(The Piano Teacher)》)。
除了杀人方式和演员之外,大卫•芬奇并没有给我们设置更多的杀手身份的悬念,这和我们想象中的希区柯克电影、香港和日本恐怖电影的惯用伎俩有些出入,当然最龌龊的还是日本人,一会儿哪一个清纯少女恶心一下,一会儿哪一个慈善的老人变态一下——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也就反映什么样的电影状态,还好有一个黑泽明,一个高仓健多少给日本带来了些颜面。就连香港最近的《瘦身》,也让我们看到了可爱的面孔下的扭曲心灵——本人严重觉得香港电影不应该往这一方面靠。这种方式也和他的另一部愚弄人们智商的电影《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有很大出入。但是,缺乏凶手的悬念并没有使影片的可看性有任何的逊色,那种不断下雨的糟糕天气,到处是黑灰色的大石头砌成的阴暗风格的建筑,麻木的路人等等,一度让我想起了游戏《生化危机》中的恐怖氛围营造,而片子的最后却是大晴天,在视野开阔的郊外结束,好一个强烈的对比。


讲到悬念,似乎不得不说到希区•柯克。他的《后窗(Rear Window )》《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绝对是有名的经典啊(可惜本人不敢写他,那么多人写过了,写不好唐突了可不好)。还是顺带提一下基努•李维斯的心理惊悚电影《窥视者(The Watcher)》吧。与一般的杀手悬念不同,该片一开始就让凶手出现在了大家的视线当中,然后一步步的通过24小时的时间限制构造出强大的杀人悬念——应该说,利用时间也是一种有效的悬疑方式,就像《七宗罪》中那不断重复的“星期一”,“星期二”之类。


当然,悬念并非是杀手电影表现的主要目的。无论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个体心智的扭曲,还是由其他外在力量导致的人的行为的改变,都是杀手电影描绘的目的。甚至还有其他的,比如说同样是利用宗教或者是信仰吸引人们视线的《暗流(The Crimson Rivers)》以及《暗流II末日天使(Crimson Rivers 2: Angels of the Apocalypse)》(实际上应该不算杀手电影,而应该算悬疑电影)。
应该说,这种方式是我比较欣赏的表现黑暗和阴暗面的方式。对于过于直扑的显示社会现实等东西的影片,虽说冲击力更大,但是是否会造成绝望的反面影响。至于现实之类之类,第一部分已经大幅陈述了,多说无益。





[本日志由 bestfuzhi 于 2008-12-04 02:18 AM 编辑]
上一篇: [U18慎入]情色感官的盛宴——世界这般绝望,我们这般希望[3]
下一篇: [U18慎入]结尾——世界这般绝望,我们这般希望[5]
文章来自: Original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情色 暗黑 电影 变态 绝望 希望 禁片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45262
发表评论
你没有权限发表评论!